1947年夏季,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率領下,自太行山揮師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從而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大反攻的序幕。劉鄧大軍自1947年8月底進入皖西,至1948年2月下旬離開,短短的半年時間,四次攻克潛山縣城。6月21日上午,安慶晚報記者來到潛山市進行采訪。
1947年夏季,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率領下,自太行山揮師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從而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大反攻的序幕。
“同年9月11日,劉鄧大軍打進桐城縣城。鐘大湖帶領一支游擊隊正在離縣城約10公里的范家崗,準備在桐安公路上伏擊敵軍車輛。” 潛山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何懷廬向記者介紹,1947年9月16日,劉鄧大軍3縱8旅22團涂學忠團長率領3營2000多名戰士由桐城青草塥向潛山源潭鋪開進。
何懷廬說,當日下午5時許,這支部隊抵達潛山,分兩路到縣城。“縣城的國民黨官員和保警隊聞風逃竄于城南油壩鄉。解放軍順利進城,潛山首次解放。9月17日,潛山縣城街頭張貼布告,宣布成立潛山縣民主政府,吳蘭森擔任代理縣長。”
“9月25日,劉鄧大軍3縱8旅22團離開潛山。國民黨部隊安慶駐軍見解放軍撤出后,于9月27日又重新占領了潛山縣城。”何懷廬說,10月16日,劉伯承、鄧小平親率6縱、2縱兩個旅從立煌、霍山邊境向南推進,進入安慶境內。“當日,劉鄧大軍先頭部隊再次攻占潛山縣城。”
何懷廬介紹,11月中旬,劉鄧大軍3縱4旅和6旅離開潛山,國民黨部隊又返回縣城。
“11月底或12月初,伍國仲團長率領3縱隊教導團,從太湖縣轉移到潛山縣境內活動。他們得知潛山縣城內僅有自衛大隊300多人駐守后,便組織攻打,殲敵近300人,隨即進駐潛山縣城。”何懷廬介紹,當天夜里,一名走岔了路的國民黨士兵挑著兩箱子彈走進縣城,被教導團的哨兵抓住。經審問,得知是國民黨25師正從桐城開往潛山。伍國仲團長立即命令部隊從城西向太湖方向撤退。教導團剛撤出西門時,后衛部隊就與敵軍先頭部隊交上火。伍國仲率領教導團邊打邊撤,國民黨25師占領縣城后,便停止了追擊。
何懷廬說,同年12月25日,3縱7旅20團的偵查員發現駐守潛山縣城的國民黨省保安6團大部分開道桐城,只留有1個大隊駐守縣城。
“當晚,20團決定襲擊潛山縣城,由團長左葵元,副團長李長生帶領輕裝出發,3營直插城北,占領潛山通往桐城公路的兩側有利地形;二營從城西進攻潛山縣政府;一營繞到城東配合二營行動。”何懷廬說,午夜時分,突然炮聲隆隆槍聲大作,殺聲四起,保安團大隊部內亂作一團,當官的亂罵亂叫,命令士兵頂住。有的人拿著電話拼命呼叫請求上級支援,有的人則收拾行囊準備逃跑。
何懷廬說,12月26日上午9時,守衛城門的縣自衛隊、省保安團紛紛敗退,劉鄧大軍3縱7旅20團攻進了潛山縣城。
“這時,國民黨潛山縣自衛大隊長徐世英傳令縣政府官員和自衛隊人員火速撤上天寧寨,妄圖依托這塊制高點的戰壕和碉堡進行頑抗。”何懷廬介紹,上午10時左右,攻城戰斗告一段落,城內似乎很平靜,解放軍部隊一面休息、做飯,一面派出偵察員偵察地形布置火力,在城隍廟的樓上及一些高層樓房的屋頂上都架起了輕重機槍,在天寧寨腳下加好了各種火炮和擲彈筒,目標對準天寧寨。
何懷廬說,下午4時許,20團發起總攻,集中炮火猛轟,打得天寧寨上濃煙滾滾。隨著一聲令下吹響了沖鋒號,解放軍戰士們端起刺刀的步槍沖上天寧寨,俘虜敵人200余人,繳獲戰馬8匹,以及敵人準備過春節的物質和兩筐鈔票。“戰斗結束后,20團帶著大批戰利品撤出縣城。當前往桐城的保安團和援軍趕回來時,潛山縣已是一座空城。”
何懷廬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吹響了奪取全國勝利的嘹亮號角。“四克潛山,殲滅大量敵人,建立了民主政權,進行了土地改革。沉重打擊了敵人,為解放戰爭革命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