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
紅色故事宣講、藏品捐贈儀式、公益鑒寶活動、網絡直播帶領觀眾云游……當天,安慶博物館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記者走近多名在一線忙碌的資深文博工作者,聽他們講述安慶文博事業發展,以及“博物館的力量”之來源。
“力量”來自城市發展
說到過去,您知道安慶博物館最初的模樣么?
“2000年,我初到陳列展覽部門的時候,博物館還在沿江路上,也就是熊范二烈士專祠內。”安慶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操春祥見證了22年來該館陳列展覽條件的變遷。“那時候,我們館沒有固定陳列,因為沒有條件。首先,展廳很小,只有400平方米左右。再者,沒有能提供恒溫恒濕環境的展柜,將文物展覽一次,就等于讓它們受一次傷害。”
“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到保管部門工作的時候,庫房很小,只有50平方米。我們要在那么一點空間里,安置3000件文物和藏品,那真是要絞盡腦汁地想,怎么節約空間。”安慶博物館征集保管部主任王欣同樣是一位資深文博工作者。“不同的文物,都要針對季節和微環境變化及時調整環境的溫濕度、照明度等。這在九十年代根本沒辦法做到,尤其是梅雨季節,如果不能為文物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就算它們待在庫房里,也會‘受傷’。”
博物館是城市的地標,是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城市的形象窗口。在安慶這樣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應該有一個讓文物得到充分展示的博物館。
只有城市的發展,才有博物館的發達。變化發生在2020年8月18日,安慶博物館新館終于在千呼萬喚中閃亮登場。這是一座總建筑面積40034.55平方米、展陳面積11368平方米、總投資約37672萬元、全國先進、省內一流標準的國家二級博物館,如今,已成為“城市會客廳”和“網紅打卡地”。
“力量”來自歷史底蘊
“現在的新館,無論是展廳面積,還是展示設備,都有了質的飛躍。”新館建成之初,操春祥也有著幸福的“煩惱”。“以前我們布展時,最大的煩惱是,怎么盡可能多展示我們的藏品。新館建成布展時,我們最大的‘煩惱’是,哪里去找那么多的藏品展示。”
當然,在安慶這樣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終究不是問題。畢竟,如今的安慶博物館有“安慶古代文明”“安慶近代文明”“安慶書畫”“安慶錢幣”“安慶城市記憶”“黃梅戲藝術”“文物精品”等多個固定陳列,展出藏品達5000多件。
“有兩次考古發掘,我印象最深。一個是棋盤山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另一個是圣埠氮肥廠春秋戰國墓群。當時看到出土文物的激動心情,現在還記憶猶新。”安慶博物館文物考古部主任胡榮貴1987年就到博物館工作,他說,這些年在安慶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大量沉睡的文物被發掘。“當然,都是有計劃地進行搶救性發掘。”
“館藏從最初的1000多件藏品逐年豐富,增加到了現在的1.3萬件。除了考古發掘、有償征集之外,還有大量藏品來自于無償捐贈。而且,這些捐贈的藏品,大多數與安慶文化息息相關,很適合用作展示安慶文化的展品。我個人十分感謝他們對安慶文博事業的支持。”王欣說。“今天(18日),就有一場捐贈儀式。”
5月18日上午的捐贈儀式上,安慶博物館館長王紅星為無償捐贈布紋四孔雙系陶罐、青瓷三足燈盞、鳥型塤、清繡球等多件藏品的黃圩、方俊標、房有富等安慶民間收藏家頒發捐贈榮譽證書。
“力量”來自時代進步
18日當天,為滿足疫情防控期間安慶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安慶博物館以直播的形式帶領觀眾云游“安慶近代文明”陳列,并配以留言互動的形式,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安慶紅色歷史,感受安慶光榮的革命傳統和紅色精神。
“直播在官方微博、抖音以及快手三大平臺同時推出,受到觀眾的喜愛。”安慶博物館開放管理部主任徐鵬說,通過此次直播,使得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印在展板上的文字,紛紛“活”了起來,安慶博物館自媒體平臺也成為博物館深度“觸網”年輕人的橋梁,讓更多人可實時感受“近在咫尺”的博物館。
“在我們館,類似的‘云展覽’和網絡視頻的發布,已經實現常態化。”徐鵬介紹,去年該館共推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安博伯云課堂“紅色記憶”系列視頻5期,以及“黃梅戲藝術陳列”、博物館里過大年“云游老安慶”“青海民間藝術展”等9部云展覽視頻。
“力量”連接過去未來
更有力量的博物館,也能生產出更多的文化。“近年來,館內專業人員以館藏品和地方歷史文化為重點研究對象,進行了大量的原始史料梳理和分析、考證工作。五年來已經發表專業文章一百多篇。”安慶博物館學術研究部主任吳悅說,這些工作不僅為博物館的宣傳教育、陳列展示以及館藏文物的合理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礎,對于豐富安慶歷史文化內涵,提升安慶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博物館在關心過去,也在關心未來。“去年,我們充分發揮社教職能,積極開發博物館系列活動課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學校合作機制,打造安博伯課堂、小小紅色講解員訓練營、博物館里過大年等社會教育活動品牌,主辦68場,聯辦百余場,有萬余人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徐鵬說,該館目前已與10家大中小學校共建社會實踐活動基地。
除了一個更有學問的博物館,未來,安慶市民也將擁有一個將科技抱得更緊的博物館。
“今年我們不僅啟動實施智慧博物館建設,增強博物館藏品管理、保護的數字化和公共文化服務的可視化,還與相關單位合作,開展文物數字化研究開發。同時,也在加強新媒體矩陣建設,加快推進安慶博物館網站升級改造、上線運行,繼續運營好安慶博物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官方抖音號、快手號,打造‘云端博物館’。”談及未來,王紅星說道,“博物館不斷追求進步,是為了貢獻更多的文博力量,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媒體記者 何飛 通訊員 陳恒)